close
摘錄自《美麗新視界》
蘇建銘生長在台南縣下營鄉的書香家庭,父母都是老師,他的功課也很好,在父母的期待下,他考上高雄醫學院醫學系。畢業後,他當兵服役,就在即將退伍的時刻,老天爺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。
「我記得那是一條寬只有十公尺的路,一輛小型堆高機停在路旁,夾有六公尺高的鋼板,我經過時,就那麼巧的掉了下來。」剎那間,他只感覺天昏地暗,他順手摸到眼角流出的稠狀液體,那是血,但不覺得痛,接下來腦海一片空白。
退伍之際天降意外,雙眼全盲
醫生研判並不樂觀,整個眼球破碎,經緊急開刀後,因引發腦膜炎導致腦壓高達四百(一般是一百五到一百八),醫生擔心他因呼吸停止而死亡,一度將他送進加護病房。
他的左眼看不到了,右眼還殘留光覺,但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,右眼的視力也一點一滴流失。那一陣子他常常作夢,夢裡都有畫面,夢醒就消失,於是他慢慢說服自己接受失明的事實。
他記得剛開完刀時眼睛還戴著鐵片,有一天他爸爸拿出一副墨鏡給他,「你該戴墨鏡了,」他才驚覺,原來戴鐵片表示還在治療,戴墨鏡表示治療結束。
墨鏡裡的世界一片寧靜,堅定他的求生意志。在一般中途失明者還期待遙遙無期的光明時,他卻悄悄轉移自己的命運,「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接下來要如何過日子才有意義的價值觀裡。」
他印象很深的是,有一次媽媽一邊按摩,一邊嘆氣:「唉,我看你以前的學士照,眼睛好大、好亮,可是現在呢?兩個眼睛都萎縮了,唉!」他立刻回應她,「媽,好在當時的鋼板打到我的眼睛,如果高一點,刺到腦袋,我就沒命了;低一點碰到喉嚨,我也死定了,還好是眼睛,我還可以活著。」他不是安慰媽媽,而是真的這麼想。
他正式獨立是在民國八十四年,當時恰巧新莊「盲人重建院」舉辦空前絕後為期兩週(過去的重建課程是兩年,他曾因時間過長再三考慮後卻步)的「定向行動」及「日常生活訓練」課。他把握住機會,急切地想提升自己走出去的能力。
有一次他要從台北回台南,原本家人堅持要到車站接他,他只好故意不說車班時間,好讓家人接不到,自己再想辦法回家,他這樣的行為惹得家人很不諒解,但他卻有另外的想法,「我要的是這種經歷,這些經歷豐富我的生命,增加我內心的力量,我稱它為『心力』。」
醫師看不見,反讓病患卸下心防侃侃而談
而他的事業則是民國八十五年--失明七年後才起步。失明前他已高考及格,具有公務員資格,但醫院一時找不到適合他的科別,他就暫時沒到醫院報到,沒想到考選部以他「無故不報到」為由,取消他的資格。於是蘇建銘向考選部提起訴願、再訴願,且將自己的工作目標從內科醫師改成精神科醫師,雖然最後考選部同意他恢復分發,但仍沒有醫院接受對他的分發。
這樣的情況讓蘇建銘不得不找「自救」的方法,他決定選擇「特殊教育」的路。
靠著一群學生的幫助,替他將教材錄成錄音帶,他順利的考上了台灣師大特教所和高雄師大特教所,就在他選校就讀時,高雄婦幼醫院也通知他報到,「因為想替盲人開一條路,讓別人知道盲人是可以有作為的。」他決定保留學籍到醫院報到。
精神科異於其他科別,病患偶爾會有情緒不穩而動手打醫生的情形,一開始,大家基於保護他,還是不敢讓他接觸太多的病人,特別是在急性病房,直到他到復健病房後,才有充分時間與病患接觸,慢慢的,個別治療、團體治療、家族治療……,累積相當的臨床經驗後,才看門診、開藥下處方,只有需要觀察病人表情的部分,他才會詢問旁邊的護士。
一路從見習、實習到從事心理治療的心理醫師,變成擔負醫療照顧的精神科醫師,蘇建銘最大的安慰是透過與病患的互動,說服一些病友接受住院治療。
蘇建銘期許自己當病友的心靈捕手,即使超過會談時間還是會靜靜地傾聽,他鼻樑上的墨鏡常常在會診時悄悄的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。一位病人曾說,「別的醫生眼睛會一直盯著你看,有時根本講不出話來,但蘇醫生戴著墨鏡,讓人很放心地把心事通通告訴他。」
對於病人的肯定,蘇建銘說,「這些多虧『失明的薰陶』,如果沒有失明,我也沒有這種能力,我的能力大部分是在工作時與病人互動產生的。」
目前單身的他住在醫院附近,除了工作外,也參加心靈成長團體,每天紀錄自己的成長,幫助自己冷靜地跳出問題,看到問題的核心,「我工作不是因為賺錢,而是因為這跟我生命的目標相結合。」
也許失明是老天爺的失誤,卻意外造就他理想的人生。
蘇建銘生長在台南縣下營鄉的書香家庭,父母都是老師,他的功課也很好,在父母的期待下,他考上高雄醫學院醫學系。畢業後,他當兵服役,就在即將退伍的時刻,老天爺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。
「我記得那是一條寬只有十公尺的路,一輛小型堆高機停在路旁,夾有六公尺高的鋼板,我經過時,就那麼巧的掉了下來。」剎那間,他只感覺天昏地暗,他順手摸到眼角流出的稠狀液體,那是血,但不覺得痛,接下來腦海一片空白。
退伍之際天降意外,雙眼全盲
醫生研判並不樂觀,整個眼球破碎,經緊急開刀後,因引發腦膜炎導致腦壓高達四百(一般是一百五到一百八),醫生擔心他因呼吸停止而死亡,一度將他送進加護病房。
他的左眼看不到了,右眼還殘留光覺,但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,右眼的視力也一點一滴流失。那一陣子他常常作夢,夢裡都有畫面,夢醒就消失,於是他慢慢說服自己接受失明的事實。
他記得剛開完刀時眼睛還戴著鐵片,有一天他爸爸拿出一副墨鏡給他,「你該戴墨鏡了,」他才驚覺,原來戴鐵片表示還在治療,戴墨鏡表示治療結束。
墨鏡裡的世界一片寧靜,堅定他的求生意志。在一般中途失明者還期待遙遙無期的光明時,他卻悄悄轉移自己的命運,「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接下來要如何過日子才有意義的價值觀裡。」
他印象很深的是,有一次媽媽一邊按摩,一邊嘆氣:「唉,我看你以前的學士照,眼睛好大、好亮,可是現在呢?兩個眼睛都萎縮了,唉!」他立刻回應她,「媽,好在當時的鋼板打到我的眼睛,如果高一點,刺到腦袋,我就沒命了;低一點碰到喉嚨,我也死定了,還好是眼睛,我還可以活著。」他不是安慰媽媽,而是真的這麼想。
他正式獨立是在民國八十四年,當時恰巧新莊「盲人重建院」舉辦空前絕後為期兩週(過去的重建課程是兩年,他曾因時間過長再三考慮後卻步)的「定向行動」及「日常生活訓練」課。他把握住機會,急切地想提升自己走出去的能力。
有一次他要從台北回台南,原本家人堅持要到車站接他,他只好故意不說車班時間,好讓家人接不到,自己再想辦法回家,他這樣的行為惹得家人很不諒解,但他卻有另外的想法,「我要的是這種經歷,這些經歷豐富我的生命,增加我內心的力量,我稱它為『心力』。」
醫師看不見,反讓病患卸下心防侃侃而談
而他的事業則是民國八十五年--失明七年後才起步。失明前他已高考及格,具有公務員資格,但醫院一時找不到適合他的科別,他就暫時沒到醫院報到,沒想到考選部以他「無故不報到」為由,取消他的資格。於是蘇建銘向考選部提起訴願、再訴願,且將自己的工作目標從內科醫師改成精神科醫師,雖然最後考選部同意他恢復分發,但仍沒有醫院接受對他的分發。
這樣的情況讓蘇建銘不得不找「自救」的方法,他決定選擇「特殊教育」的路。
靠著一群學生的幫助,替他將教材錄成錄音帶,他順利的考上了台灣師大特教所和高雄師大特教所,就在他選校就讀時,高雄婦幼醫院也通知他報到,「因為想替盲人開一條路,讓別人知道盲人是可以有作為的。」他決定保留學籍到醫院報到。
精神科異於其他科別,病患偶爾會有情緒不穩而動手打醫生的情形,一開始,大家基於保護他,還是不敢讓他接觸太多的病人,特別是在急性病房,直到他到復健病房後,才有充分時間與病患接觸,慢慢的,個別治療、團體治療、家族治療……,累積相當的臨床經驗後,才看門診、開藥下處方,只有需要觀察病人表情的部分,他才會詢問旁邊的護士。
一路從見習、實習到從事心理治療的心理醫師,變成擔負醫療照顧的精神科醫師,蘇建銘最大的安慰是透過與病患的互動,說服一些病友接受住院治療。
蘇建銘期許自己當病友的心靈捕手,即使超過會談時間還是會靜靜地傾聽,他鼻樑上的墨鏡常常在會診時悄悄的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。一位病人曾說,「別的醫生眼睛會一直盯著你看,有時根本講不出話來,但蘇醫生戴著墨鏡,讓人很放心地把心事通通告訴他。」
對於病人的肯定,蘇建銘說,「這些多虧『失明的薰陶』,如果沒有失明,我也沒有這種能力,我的能力大部分是在工作時與病人互動產生的。」
目前單身的他住在醫院附近,除了工作外,也參加心靈成長團體,每天紀錄自己的成長,幫助自己冷靜地跳出問題,看到問題的核心,「我工作不是因為賺錢,而是因為這跟我生命的目標相結合。」
也許失明是老天爺的失誤,卻意外造就他理想的人生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